王阿姨退休后最放松的事,就是隔天去做一次“推拿疏通经络”。女儿听着不踏实:年纪大了,万一按坏了怎么办?两人争执不下,干脆问医生。医生的原话大意是——推拿能放松肌肉、缓解紧张,但别把它当“治百病”的法宝,更别指望它“化斑块、通血管”。对上了年纪的人,与其盲目推拿,不如把精力放在更确定、更可控的习惯上。
先说清楚:推拿到底能干什么、不能干什么?
推拿主要作用在软组织和神经反射上,很多人做完会觉得肩颈松一点、睡得更沉一点,部分慢性痛也会短期减轻,这是被研究支持的方向;总体风险不高,但个别人可能出现瘀青、神经受刺激,个别用力粗暴或基础疾病的人,甚至会发生血栓脱落、骨折等罕见严重不良事件,老年人尤需谨慎。尤其是服用抗凝药、严重骨质疏松、近期骨折或疑似血栓、皮肤感染的人,应该先和医生沟通,再考虑是否、怎么按。推拿从机制上并不能“清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”,也不能替代规范治疗。
那老年人更靠谱的做法是什么?医生给了三条硬核建议,比盲目推拿更能“保身养血管”。
1)动起来,但要“动对”:有氧+力量+平衡
上了年纪,不是越激烈越好,而是要“齐活儿”。一周凑够中等强度有氧(比如快走、骑车、水中操),再加上至少2天的抗阻训练(弹力带、靠墙俯卧撑、椅子起坐等),并把平衡练习穿插进去(单脚站立、太极、八段锦)。这种“多组分”运动,既能帮心血管、也能稳腿脚,预防跌倒。世界卫生组织与美国疾控机构都明确建议:每周约150—30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,并配合力量与平衡训练,老年人尤为受益。实在做不到满配,也别放弃,“做一点,就比不做强”。
2)把盐控下来,餐餐有蛋白,少喝酒
血管最怕高盐高油的“长期轰炸”。做饭少放盐和酱、少吃腌制与加工食品,是控制血压的简单杠杆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,成年人每日钠摄入量宜控制在约2000毫克以内(折合成食盐应少于5克),这大概也就一平茶匙的量。如此把控,更益健康。搭配蔬果粗粮、优质蛋白(鱼禽蛋豆奶),体重自然更稳,三高更好管。喝酒呢?能不喝就不喝,至少别把酒当“活血”的保健品。
3)把跌倒和慢病管理当成“家庭工程”
对老年人,跌倒就是“大事”。与其花钱按一身,不如把家里“绊脚的杀手”清干净:浴室防滑垫、夜灯、收好电线杂物,鞋底防滑,视力与足部定期检查;同时请医生评估用药(有些镇静、降压药会增加跌倒风险)。平时坚持力量与平衡训练,是预防跌倒最有效的“保命符”。另外,血压、血糖、血脂要按时测、按时复诊,医生开的药别随意停,用推拿替代正规治疗更是不可取。
那到底还能不能做推拿?可以,但要“挑、限、避”:
• 挑——选择资质正规、沟通充分的治疗师,先把年龄、基础病、正在用的药(尤其是抗凝/抗血小板药)说清楚;不做夸大承诺的机构。
• 限——以舒适为度,疼痛别超过“能忍的酸胀”,别追求“越痛越通”;频次别太密,感觉不适就停。
• 避——颈部暴力扳动、强力按压新伤/近期手术区、皮肤破损/感染区域、已知骨质疏松严重或怀疑有血栓的肢体,都应避免或改良手法。
推拿更像“锦上添花”的舒缓辅助手段,而不是“起死回生”的万能钥匙。老年朋友把时间和精力,优先用在科学运动、合理饮食、居家防跌倒与慢病随访上,才是真正护血管、稳身体的硬底子。做得到这三件事,再根据自身情况适度选择推拿放松,既安全,也更值。
网眼查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